目前分類:寶寶教育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香港人、香港兒童圖書繪本、當然要支持下!

看得多台灣的繪本,看香港繪本的用字份外有親切感,用「粟米」不是「玉米」😝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有所感︰將為人母,必然想到教育下一代,想起幼稚園入學問題(已經有點怪獸了)…自己又開始博士的學習生涯,想著想著,回顧自己由幼稚園到大學之路,加上自己的專業就是教育,就寫下這篇小文。雖然是隨筆,完成了還是想分享啊!

------------------------------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 開學感言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li Early childhood Conference 2014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思教材

出席了龍頭書商的新版教科書發布會,原來“學科知識”已經不是“教科書”的賣點。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授在《Reinventing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sson study after a pragmatic perspective》談教與學,開啟了前線老師對教學的思想、維度與空間。我形容教授所指,老師在改善課堂教學時需要的是一種「蛻變」。「蛻變」是完全的,由內自外,從心到身的轉化。改變的不單是意識形態,同時是付諸行動,實踐理念,不斷更新循環的「教學蛻變」。其中我較有感受,是教授形容教學的場景(context)與教學動態(dynamic)的關係。 我既為老師,又是生物系的畢業生,我想用「生態圈」作比喻,去看教學的世界。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之藩先生的文章很美,美得叫人弊氣窒息。看他的文章,內心不禁泛起波瀾,跟著他沉到另一世界。
孤陋寡聞的我,初時以為陳之藩先生是古人,但文字間卻感到他的親切和與別不同。先生的年代當然與我相距甚遠,但至少不是我當初想的「古人」,他是我祖父母或是更上的一代。先生雖然從事是科學、學術研究,文學底子卻好得不得了。他的文章以理性、感性、科學、文學交織。 陳之藩先生原來也曾在中文大學教書,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文章,是中學時在公共圖書館無意發現他的著作<散步>,看了數頁,深深被吸引著, 他是誰呢? 他是誰呢?然後竟不以為意,繼續自己忙碌、學習、工作,少了閱讀寫作的時間。
時光一去十多年後,我轉轉折折到了中文大學唸書、工作,認識到一位好教授,同樣是理中有文,文中有理。今天又在書展無意發現陳之藩先生的著作,買了童元方<閱讀陳之藩>。童元方是陳之藩的妻子,他們的感情深厚真切,書中引用先生文字的精句,加上元方自己的感想,這樣閱讀很清新,加上我今年在中大的個人經歷,與教授的交流相處,很是特別,值得回味,確實百般滋味在心頭。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好是十年前,我就發表過「數學與文學」一篇文章。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wald Terhart  (2011) 的教育研究評析,探討John Hattie(2010)的著作Visible Learning 。 John Hattie利用meta-meta-analysis將課室教學數據化,討論如何提升「可見的教學」及影響教學的六大元素。John Hattie的研究及Ewald Terhart 對前者研究的批判分析十分值得教學研究者反思,也對教學帶來一點啟示。

教學分為「可見」及「不可見」。有人說「不可見」的教學往往是教學的靈魂。當「可見」的教學被數據化,老師的教學法、解問技巧、學生對答全可化為一個個項目和數字,並計算出最有「效益」的教學和教學模型,這就更加失卻教學的神韻。然而John Hattie在其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只有老師從學生眼中看見學習,同樣學生在老師看到自己,才是最有「效益」的教學。這個「可見教學」的模型有甚麼教學意義和指引呢?這是純粹數字可以解釋的嗎?

 
我從來不了解怎樣將教學化成數字,特別是meta-meta-analysis所採用是大量數據統計法教學研究應該探索和促進一個全面的教學及其意義。我非否定數字,但教育總比純粹數字的統計有更大意義,作為研究者,特別我作為老師研究者,更重視教學的情境(context)。唯有了解其真切完整的一面,才可以促進專業的教學。當你深入教學的情境特別體驗過「不可見」的教學,就會發現教學研究可達至我更深層面。

「在老師的眼睛裡有學生,在學生的眼睛裡有老師」,這正正是「不可見的教學」(invisible learning)。
一位老師用心準備教學,踏入教室的即時演繹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她的教學吸引生動,學生們都很投入、踴躍回答問題。然後,老師察覺今天與平日有點不同。她把目光放到一位坐得較遠的學生,停下教學,走前去,與他四眼交投,老師看到學生瞳孔的深洞,也看到學生碎裂的心。他頓時感受到老師靠近的溫暖和親切,學生在老師的眼睛看到希望。「你怎樣了?」他不懂回應,老師輕拍他的肩膀。這個「不可見」的教育,包含著師生不可言喻的關係,在彼此的眼中看見彼此,是一種不可量度的關係建立和交流。 「不可見的教學」正正建基於始,真正的教育,也在此接通。
 
 - Ewald Terhart (2011) Has John Hattie really found the holy grail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 extended review of Visible Learning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3:3, 425-438,DOI: 10.1080/00220272.2011.576774
 
- Hattie, J. (2010) Visible Learning, Tomorrow’s Schools. The Mindsets that make the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Visible Learning Lab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treasury.govt.nz/publications/media-speeches/guestlectures/pdfs/tgls-hattie.pdf, accessed 16Jul2013.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一班學生,一半是不用教也懂的學生,另一半是教也不懂的學生,老師怎樣處理才好?」
 
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總有一連串的難題,我作為老師,抱持 ASK 三大教學錦囊︰Attitude(態度)、Skill(技巧)、Knowledge(知識)。其中老師所持有的態度是教學的核心。教學是老師的責任,當老師相信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她眼中的學生無論背景如何,能力如何,也可教,也要教!作為老師,不應抱持「不用教也懂」或是「教也教不懂」的態度。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現狀,也是教學的難點,處理教學問題之先,要先清楚作為老師的教學價值、意義和角色。老師要用心了解自己的學生,然後運用經驗、技巧、知識進行教學,這才是應有的態度。當面對極端能力差異的學生,怎樣調適教學沒有標準答案,唯有了解、嘗試、反思,再了解、嘗試去改善教學,這就是必然要經歷的循環。

老師除了要對學生學習持有正確態度,也要對教育的本質有正確態度。老師要教甚麼?面對能力高的學生,因為他們能掌握課程或考試知識所以就「無可教」?無需要教?面對能力弱的學生,你是否只顧及他們能達到的最基本學習水平呢?課程內容只是教學的一小部份。以數學老師為例,他可以只要求學生能機械式作答考試題目,最重要可能是勤加操練,這是以考試為本、成績為本。數學老師也可以重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倘若他認同數學的思維能力是培育高階思維重要的一環。也有數學老師抱持培育下一代數學家的想法,亦有老師希望感染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些都是老師對教育抱持的態度。在制度下,教育難免趨向考試教育,然而老師在顧及社會及制度的需求以外,也應抱持對教育的專業態度,不應只求滿足於狹窄的課程內容或考試教學。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我們學校有一班很優秀的老師!」畢業典禮上,家長老師們看到小朋友精采落力演出,校長在最後致謝詞時,最終忍俊不得,感謝老師為學校、孩子默默的耕耘和付出。
 
這是一所優秀的幼稚園,她立志「讓兒童擁有真正的兒童生活」,她真的做到了!不用藉著課程評估、教學質素評鑑証明,只要看到每個孩子的真切笑容,他們的一舉一動,你就知道這是一所出色的幼稚園!Kindergarten 名字源自「孩子的花園」,老師是孩子的園丁,悉心教導照料,提供最好的成長園地。剛進幼稚園的孩子就像一顆顆小種子,小小人兒的樣貌和身高都不惶多讓,開始是你很難分辨他們誰是誰。開課的第一天,他們都只會歇斯底里地喊媽媽。
 
慢慢地,小種子吸收足夠的陽光和養分成長,長成獨特的樣子,老師會知道那個跑得快,那個愛說話,那個最貪吃,更重要是,老師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潛能。孩子最需要被了解,讓他們按各自的進度愉快安心地成長。老師是孩子的園丁,她悉心照料園裡的一花一草,她知道何時要澆水施肥,知道那些脆弱的樹苗要放置溫室照顧;那些要更勤於除蟲;那些吸收得慢;那些吸收得快。老師知道孩子都不一樣,每一個她都愛錫;她都了解;她都照料。老師知道作為「教育園丁」的責任,她會盡心、盡意、盡力去愛孩子,也在適當時懂得放手。孩子你們畢業了,成長還有漫漫長路,學前教育,並不是灌溉多少知識學問,而是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畢業典禮完結,又將快是新學期的開始,各位老師要繼續努力啊! Children need special love and feedback. Treat your children as if they are God's sweetest expression in your life and have come into your life to bless you.


Rainbow's 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