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寶寶教育 (11)
- Jan 15 Mon 2018 22:16
香港童書推介-菜園繪本系列
- Dec 15 Mon 2014 11:17
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之談
偶有所感︰將為人母,必然想到教育下一代,想起幼稚園入學問題(已經有點怪獸了)…自己又開始博士的學習生涯,想著想著,回顧自己由幼稚園到大學之路,加上自己的專業就是教育,就寫下這篇小文。雖然是隨筆,完成了還是想分享啊!
------------------------------
- Aug 17 Sun 2014 21:52
Bali Early childhood Conference 2014
- Jul 29 Mon 2013 09:45
從生態圈看教學世界
教授在《Reinventing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sson study after a pragmatic perspective》談教與學,開啟了前線老師對教學的思想、維度與空間。我形容教授所指,老師在改善課堂教學時需要的是一種「蛻變」。「蛻變」是完全的,由內自外,從心到身的轉化。改變的不單是意識形態,同時是付諸行動,實踐理念,不斷更新循環的「教學蛻變」。其中我較有感受,是教授形容教學的場景(context)與教學動態(dynamic)的關係。 我既為老師,又是生物系的畢業生,我想用「生態圈」作比喻,去看教學的世界。
- Jul 23 Tue 2013 09:44
閱讀陳之藩、童元方
陳之藩先生的文章很美,美得叫人弊氣窒息。看他的文章,內心不禁泛起波瀾,跟著他沉到另一世界。
孤陋寡聞的我,初時以為陳之藩先生是古人,但文字間卻感到他的親切和與別不同。先生的年代當然與我相距甚遠,但至少不是我當初想的「古人」,他是我祖父母或是更上的一代。先生雖然從事是科學、學術研究,文學底子卻好得不得了。他的文章以理性、感性、科學、文學交織。 陳之藩先生原來也曾在中文大學教書,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文章,是中學時在公共圖書館無意發現他的著作<散步>,看了數頁,深深被吸引著, 他是誰呢? 他是誰呢?然後竟不以為意,繼續自己忙碌、學習、工作,少了閱讀寫作的時間。
時光一去十多年後,我轉轉折折到了中文大學唸書、工作,認識到一位好教授,同樣是理中有文,文中有理。今天又在書展無意發現陳之藩先生的著作,買了童元方<閱讀陳之藩>。童元方是陳之藩的妻子,他們的感情深厚真切,書中引用先生文字的精句,加上元方自己的感想,這樣閱讀很清新,加上我今年在中大的個人經歷,與教授的交流相處,很是特別,值得回味,確實百般滋味在心頭。
- Jul 16 Tue 2013 09:41
Visible Learning and Invisible Learning 可見、不同見的教學
Ewald Terhart (2011) 的教育研究評析,探討John Hattie(2010)的著作Visible Learning 。 John Hattie利用meta-meta-analysis將課室教學數據化,討論如何提升「可見的教學」及影響教學的六大元素。John Hattie的研究及Ewald Terhart 對前者研究的批判分析十分值得教學研究者反思,也對教學帶來一點啟示。
教學分為「可見」及「不可見」。有人說「不可見」的教學往往是教學的靈魂。當「可見」的教學被數據化,老師的教學法、解問技巧、學生對答全可化為一個個項目和數字,並計算出最有「效益」的教學和教學模型,這就更加失卻教學的神韻。然而John Hattie在其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只有老師從學生眼中看見學習,同樣學生在老師看到自己,才是最有「效益」的教學。這個「可見教學」的模型有甚麼教學意義和指引呢?這是純粹數字可以解釋的嗎?
我從來不了解怎樣將教學化成數字,特別是meta-meta-analysis所採用是大量數據統計法。教學研究應該探索和促進一個全面的教學及其意義。我非否定數字,但教育總比純粹數字的統計有更大意義,作為研究者,特別我作為老師研究者,更重視教學的情境(context)。唯有了解其真切完整的一面,才可以促進專業的教學。當你深入教學的情境,特別體驗過「不可見」的教學,就會發現教學研究可達至我更深層面。
「在老師的眼睛裡有學生,在學生的眼睛裡有老師」,這正正是「不可見的教學」(invisible learning)。
一位老師用心準備教學,踏入教室的即時演繹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她的教學吸引生動,學生們都很投入、踴躍回答問題。然後,老師察覺今天與平日有點不同。她把目光放到一位坐得較遠的學生,停下教學,走前去,與他四眼交投,老師看到學生瞳孔的深洞,也看到學生碎裂的心。他頓時感受到老師靠近的溫暖和親切,學生在老師的眼睛看到希望。「你怎樣了?」他不懂回應,老師輕拍他的肩膀。這個「不可見」的教育,包含著師生不可言喻的關係,在彼此的眼中看見彼此,是一種不可量度的關係建立和交流。 「不可見的教學」正正建基於始,真正的教育,也在此接通。
- Ewald Terhart (2011) Has John Hattie really found the holy grail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 extended review of Visible Learning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3:3, 425-438,DOI: 10.1080/00220272.2011.576774
- Hattie, J. (2010) Visible Learning, Tomorrow’s Schools. The Mindsets that make the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Visible Learning Lab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treasury.govt.nz/publications/media-speeches/guestlectures/pdfs/tgls-hattie.pdf, accessed 16Jul2013.
- Jul 15 Mon 2013 09:40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老師專業
「面對一班學生,一半是不用教也懂的學生,另一半是教也不懂的學生,老師怎樣處理才好?」
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總有一連串的難題,我作為老師,抱持 ASK 三大教學錦囊︰Attitude(態度)、Skill(技巧)、Knowledge(知識)。其中老師所持有的態度是教學的核心。教學是老師的責任,當老師相信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她眼中的學生無論背景如何,能力如何,也可教,也要教!作為老師,不應抱持「不用教也懂」或是「教也教不懂」的態度。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現狀,也是教學的難點,處理教學問題之先,要先清楚作為老師的教學價值、意義和角色。老師要用心了解自己的學生,然後運用經驗、技巧、知識進行教學,這才是應有的態度。當面對極端能力差異的學生,怎樣調適教學沒有標準答案,唯有了解、嘗試、反思,再了解、嘗試去改善教學,這就是必然要經歷的循環。
老師除了要對學生學習持有正確態度,也要對教育的本質有正確態度。老師要教甚麼?面對能力高的學生,因為他們能掌握課程或考試知識所以就「無可教」?無需要教?面對能力弱的學生,你是否只顧及他們能達到的最基本學習水平呢?課程內容只是教學的一小部份。以數學老師為例,他可以只要求學生能機械式作答考試題目,最重要可能是勤加操練,這是以考試為本、成績為本。數學老師也可以重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倘若他認同數學的思維能力是培育高階思維重要的一環。也有數學老師抱持培育下一代數學家的想法,亦有老師希望感染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些都是老師對教育抱持的態度。在制度下,教育難免趨向考試教育,然而老師在顧及社會及制度的需求以外,也應抱持對教育的專業態度,不應只求滿足於狹窄的課程內容或考試教學。
- Jul 15 Mon 2013 09:21
Kindergarten Teacher 幼稚園老師
「謝謝!我們學校有一班很優秀的老師!」畢業典禮上,家長老師們看到小朋友精采落力演出,校長在最後致謝詞時,最終忍俊不得,感謝老師為學校、孩子默默的耕耘和付出。
這是一所優秀的幼稚園,她立志「讓兒童擁有真正的兒童生活」,她真的做到了!不用藉著課程評估、教學質素評鑑証明,只要看到每個孩子的真切笑容,他們的一舉一動,你就知道這是一所出色的幼稚園!Kindergarten 名字源自「孩子的花園」,老師是孩子的園丁,悉心教導照料,提供最好的成長園地。剛進幼稚園的孩子就像一顆顆小種子,小小人兒的樣貌和身高都不惶多讓,開始是你很難分辨他們誰是誰。開課的第一天,他們都只會歇斯底里地喊媽媽。
慢慢地,小種子吸收足夠的陽光和養分成長,長成獨特的樣子,老師會知道那個跑得快,那個愛說話,那個最貪吃,更重要是,老師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潛能。孩子最需要被了解,讓他們按各自的進度愉快安心地成長。老師是孩子的園丁,她悉心照料園裡的一花一草,她知道何時要澆水施肥,知道那些脆弱的樹苗要放置溫室照顧;那些要更勤於除蟲;那些吸收得慢;那些吸收得快。老師知道孩子都不一樣,每一個她都愛錫;她都了解;她都照料。老師知道作為「教育園丁」的責任,她會盡心、盡意、盡力去愛孩子,也在適當時懂得放手。孩子你們畢業了,成長還有漫漫長路,學前教育,並不是灌溉多少知識學問,而是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
畢業典禮完結,又將快是新學期的開始,各位老師要繼續努力啊! Children need special love and feedback. Treat your children as if they are God's sweetest expression in your life and have come into your life to bles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