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ald Terhart (2011) 的教育研究評析,探討John Hattie(2010)的著作Visible Learning 。 John Hattie利用meta-meta-analysis將課室教學數據化,討論如何提升「可見的教學」及影響教學的六大元素。John Hattie的研究及Ewald Terhart 對前者研究的批判分析十分值得教學研究者反思,也對教學帶來一點啟示。
教學分為「可見」及「不可見」。有人說「不可見」的教學往往是教學的靈魂。當「可見」的教學被數據化,老師的教學法、解問技巧、學生對答全可化為一個個項目和數字,並計算出最有「效益」的教學和教學模型,這就更加失卻教學的神韻。然而John Hattie在其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只有老師從學生眼中看見學習,同樣學生在老師看到自己,才是最有「效益」的教學。這個「可見教學」的模型有甚麼教學意義和指引呢?這是純粹數字可以解釋的嗎?
我從來不了解怎樣將教學化成數字,特別是meta-meta-analysis所採用是大量數據統計法。教學研究應該探索和促進一個全面的教學及其意義。我非否定數字,但教育總比純粹數字的統計有更大意義,作為研究者,特別我作為老師研究者,更重視教學的情境(context)。唯有了解其真切完整的一面,才可以促進專業的教學。當你深入教學的情境,特別體驗過「不可見」的教學,就會發現教學研究可達至我更深層面。
「在老師的眼睛裡有學生,在學生的眼睛裡有老師」,這正正是「不可見的教學」(invisible learning)。
一位老師用心準備教學,踏入教室的即時演繹往往是不可預測的。她的教學吸引生動,學生們都很投入、踴躍回答問題。然後,老師察覺今天與平日有點不同。她把目光放到一位坐得較遠的學生,停下教學,走前去,與他四眼交投,老師看到學生瞳孔的深洞,也看到學生碎裂的心。他頓時感受到老師靠近的溫暖和親切,學生在老師的眼睛看到希望。「你怎樣了?」他不懂回應,老師輕拍他的肩膀。這個「不可見」的教育,包含著師生不可言喻的關係,在彼此的眼中看見彼此,是一種不可量度的關係建立和交流。 「不可見的教學」正正建基於始,真正的教育,也在此接通。
- Ewald Terhart (2011) Has John Hattie really found the holy grail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An extended review of Visible Learning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3:3, 425-438,DOI: 10.1080/00220272.2011.576774
- Hattie, J. (2010) Visible Learning, Tomorrow’s Schools. The Mindsets that make the Difference in Education. Visible Learning Lab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treasury.govt.nz/publications/media-speeches/guestlectures/pdfs/tgls-hattie.pdf, accessed 16Jul2013.
- Jul 16 Tue 2013 09:41
Visible Learning and Invisible Learning 可見、不同見的教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