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授在《Reinventing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Lesson study after a pragmatic perspective》談教與學,開啟了前線老師對教學的思想、維度與空間。我形容教授所指,老師在改善課堂教學時需要的是一種「蛻變」。「蛻變」是完全的,由內自外,從心到身的轉化。改變的不單是意識形態,同時是付諸行動,實踐理念,不斷更新循環的「教學蛻變」。其中我較有感受,是教授形容教學的場景(context)與教學動態(dynamic)的關係。 我既為老師,又是生物系的畢業生,我想用「生態圈」作比喻,去看教學的世界。
地球是一個充滿傳奇的生態圈。四季花開各按期時,生物鏈、食物網環環緊扣,雷雨風雲氣象萬千,高地深海皆孕育生命,生態圈的組成互相效力,看似動態守恆,箇中變化萬千。教學同樣是感動傳奇的生態圈,不同地域時空、不論貧富人種、文化脈絡,生命如何交錯地感染生命,教育有萬千可能,更是循環不息。
老師與學生是生態圈中獨立且豐富的個體,教學的互動和交流仿似生態圈中千絲萬縷的交織關係。春風吹送蒲公英的種子,你不知道它將落在怎樣的土地,會怎樣的長成,一切似乎可以預計,卻有無限不可掌握的變數。教學正可如此,更不止於此。生態圈發生的故事 - 物種、氣候、地理有幾多交錯?老師、學生、教學發生的場景…有幾多變幻?人是有情、有靈的動物,人與人的交流、建立比要理解生態圈的運作更加複雜。老師學生感受彼此的世界、建構知識和不同的學習經歷,當中有多少故事?多少世界?
現今在實用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把教學世界看得太膚淺!它看輕了教育,矮化了老師,忽略了教學的複雜性。羅教授的文章,提醒了老師們要自醒。老師學生不是知識的載受體,教學的作用並非連串預知的化學反應,教學場景充滿變數,人與人的關係建立比生態鏈更微妙。所以,不要輕看教育,不要誤解教學,一個班房是一個小生態圈,充滿生機、朝氣和無限可能。作為老師,不應把自己工具化、技術化,必須先認清你身處的教學世界,你位置的生態圈,才可監察箇中的意義和教學的力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